就係香港 BeingHongKong 017(2023春季號)
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') }}就係媒體編輯部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') }}就係媒體
2023年03月01日
ISBN:9789887481782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') }}
{{ _getLangText('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') }}
{{ activityObj.name }}

{{_getLangText("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") }}

夾在山頂和山下城區之間, 

身處不同族群和階層之中, 

The Mid-levels ,在香港不叫「山城」,而是「半山」。


這個春天,我們嘗試從不同高度和角度出發,邀來多位攝影師及收藏家,以及曾經或現在的 半山居民,在328頁內容上,一起重構這個「半山夢境」,回溯在過去180多年間半山的出現和演變,以至人們一直嚮往要「住進半山去」,背後是一種怎樣的港式情結。


# REvisit REveal REimagine // 看圖識半山 Since 1888


華洋混雜、城市與自然交雜的半山區,每一步都可以發掘出一段與香港歷史相關的名人和地方故事。在斜坡上修路起屋,亦令半山發展出獨有的道路網絡和居住空間,見證由地質學、工程學、建築學和經濟學高度提煉出來的空間運用智慧。沿著舊地圖和歷史圖片,讓我們重溫在這180多年來半山如何出現、成形和變化。

 

# REvisit // 太平山頂 The One and Only Peak


處處是山的香港,「山頂」(The Peak)卻只有一個,就是太平山。倘若放下只將山頂作為「遊客勝地」的眼光,「山頂」是怎樣由光秃秃的山頭變成今日的尊貴地位?又如何影響香港半山及城市的發展?

 

# REveal // 你所不知道的加多利山和渣甸山

1930年代初發展的九龍加多利山,以及戰後五十年代後規劃的渣甸山,都是今日最矜貴的「半山豪宅」地段,它們是如何出現?又如何變成今日的模樣?跟五代移居香港的土生葡人家族又有什麼淵源?


# REmould // 改變半山的路 - 自動扶手電梯

半山行人自動電梯在1993年落成,從此改變了沿路社區的面貌生態。蘇豪區的出現令老去的華人社區變成餐飲娛樂勝地,沿路的太子臺卻保留著戰前的平臺式居住空間,全港最古老的清真寺也依然屹立,內裡藏著什麼故事?


# REdraw // 半山睇樓記

香港教育大學科學及環境學系講師黃棣才博士,多年來不斷遊走香港各區,記錄不同年代的舊建築,並結合歷史資料和圖片,重新繪畫建築圖,當中不少是已經消失的半山特色建築物.....



其他精彩內容:

# REshoot // 東中西北,航拍四個半山

中/東/西/北,四個港島半山,你能否分辨它們所在和特質?在空中航拍,分佈在不同等高線上的道路;依山勢而建,形狀不一高矮懸殊旳樓房大廈;還有狹縫之間數不盡的口袋公園、配水庫、球場、泳池.....全部收進眼底。

 

# REmind // 半山上,半生王澤生

今日公眾眼中的「王歐陽」是香港建築界的翹楚,創辦人之一的王澤生原是戰後第一代本地培訓的建築師,創作項目不但回應本地環境和需要,也參與了香港蛻變為現代城市的重要過程。


# REmember // 家在甘棠第

何甘棠的外曾孫謝天賜,近年公開了祖父謝家寶在一百年前拍下的家庭影片及相片,令公眾有機會一睹百年前居於半山的華人家族生活面貌。作為香港開埠早年混血兒家族的後人,也令他從小思索「我是香港人」的意義。

 

# REdiscover // 以小見大,半山遺構


昔時不中不西卻充滿優越氣派的半山已經褪色,卻有後來者不斷追溯她的身影。對從事保育工作的建築師龍文菁來說,半山像是一個秘密花園,殘存著各種可以小見大的歷史遺構...


# REmap // 通往半山的路



花園道、麥當奴道、雅賓利道、堅道、羅便臣道、般咸道、干德道、寶雲道、堅尼地道、寶珊道、旭龢道等等,都是構成傳統半山範圍的主要道路,在不同年代落成時,它們卻有著各自的背景原因,且要克服不同的困難。